《编缘》
发布时间: 2018-11-02 浏览次数: 290

  

  

  

  

为纪念中国高校学报诞生 110周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两年前举办了“惜缘——我与学报”征文竞赛活动,也许是那次活动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今年又逢研究会成立30周年,研究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决定再组织一次征文竞赛活动,作为研究会成立 30周年的献礼。本书正是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征文集萃,内容涉及编辑工作的具体细节、工作感悟、编辑人物等,不仅能让人感受到编辑这一群体对工作的热爱,更让所有后来者能学习、了解,增进对编辑这一工作的认识。

  

  

  

  

透过阅读,我们能从中了解研究会,了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和生活,了解大家的所思所想,体会到编者们因为从事编辑工作、参加研究会活动而结下的善缘。这些故事,既可以做学术期刊的史料,以为后来者撰写期刊历史之用;也可以当文学作品,在阅读中品味人生、感悟哲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而出版这样一本书,讲述编辑同行的动人故事,彰显我们的时代精神,这本身就是通过编辑这个职业结下的一份难得的善缘。

  

  

  

本书以“编缘”命名,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学报同仁们因编结缘,共同从事学报编辑工作是一种缘分,而研究会正是结缘的桥梁;二是编辑之缘十分珍贵,需要大家细心编织、用心呵护;三是“编缘”与“边缘”谐音,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学报长期以来在各自单位及学术界、出版界的地位和状况,同时,学报同仁正以自己的勤奋和业绩实现从边缘向中心的移动;四是与 2016年举办的纪念中国高校学报诞生 110周年的“惜缘”征文活动相呼应。

    

  

  

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蓦然回首,缘在心中

         偶然的机缘·或然的选择·必然的缘分

  

  

  

"精彩选读"

  

“最浪漫的事是什么?”“是和你一起当编辑。”这是一个关于初恋、别离、回归、误解与携手的故事。

——题记

 

 

序 曲

 

与即将加入期刊编辑队伍的先生相识是在 18 年前了。那时我们正读初一,他叫诚予。初中生活单纯美好,我的成绩还不错,尤其是语文,老师经常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念。先生却因成绩平平,挺没存在感。他坐在我斜前方,我们却很少说话。三年初中时光在平静中匆匆流逝,直到高中在校车上偶遇,我才惊觉那像小猴一样的男孩竟转眼间长得这么高,外形也俊朗了许多。然而,除了这次相遇知道了彼此在同一所高中就读外,我们并没有更多交集,生活犹如两条平行线依旧各自延伸。而那时的我,如偶像剧里懵懂少女那般,一见钟情地单恋着一位阳光帅气的老师。课间,我常和那群少女们在走廊上朝对面走廊的教室眺望,希望能找到在人群中第一眼就能发现的俊逸身影。依然如俗套剧情那般,高二时我鼓起勇气对老师告白,被断然拒绝。伤心却坚定的我一边努力学习,一边下决心考进老师曾就读的大学,立志读到博士,毕业后做他的同事。如果要问高中任何与先生有关的交集,那就是:我暗恋的那位老师正是先生班上的任课教师。

 

初 恋

 

命运交汇始于我大一那年的暑假前夕。一天,正埋首学习英语的我突收到初中同学组里的好友消息。那时先生因复读填报志愿,在 QQ 上咨询已是大学生的我。好为人师又侠肝义胆的我毫不犹豫地向他分享了省内高校和专业选择的经验。意外地,先生那时填报了我所就读的高校。听到他被物理学院录取,即将成为学弟的那刻,我的心情是喜悦的,那感觉就像是有老友陪伴,不再是一个人奋斗了。那年暑假,我们从志愿填报聊到大学生活,从动画片谈到电影,渐渐从普通同学变成好朋友。犹记得那时他问我为什么读华师,我秉着“好朋友应分享秘密”的“壮烈”心情,把高中时对那位老师的思慕之情与依旧坚定的决心事无巨细地倾诉给先生。身为好朋友的先生那时义正词严地鼓励壮志凌云的我好好学习,“实现大志”。

先生入学那天,约我到校门口的西餐厅吃饭以示感谢。这是我第一次与男生单独吃饭。从先生后来描述的回忆中,我那天穿着白色连衣裙,简单的款式却显得安静温婉,即使留的是“杀马特”的发型。

为实现从入校起就树立的攻读研究生的目标,大一时我把很多精力花在考研必考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上,但这显然不是文科生的强项。于是大二时我到刚读大一的先生班上蹭更高级别的高数与线代课。爱情的种子也许是答疑解惑中萌芽的,总之当我的“爆炸头”发型慢慢长成柔顺的中长发时,先生与我正式交往了。我们一起去自习室学习和备考,一起去食堂吃现在回想觉得“各种吐槽”的“美食”,一起研究各高校的推免政策,直到我喜极而泣地获得梦寐以求的高校的保研资格。在我毕业如愿踏上北上求学之路的那刻,先生被北京大学拒录,到武汉大学硕博连读。三年来形影不离的美好初恋不得不接受异地的考验。

 

别离与回归

 

离别总是匆匆,在北京求学的日子却过得很慢。我每天奔波在学校、实习单位、健身房三点一线之间。不知是太劳累还是旧疾又犯,继大四那年之后,我第二次支气管炎住院了。出院后诚予从武汉来看我,许是沙尘暴作怪,他回武汉后也发烧了,在家长的陪同下就医,吃了几周消炎药才好。或许是如任何男方家长会考虑到的那般,作为一个相貌平平却从不打扮、身体不强壮且家境贫寒的孩子,我显然不是理想的结婚对象。

在历经争吵之累、相思之苦、分别之痛后,我还是决定回武汉找工作。

孤身求职之路总是漫长艰辛的,在向《武汉大学学报》投出求职信的那刻,我并无丝毫把握能最终如愿。在辗转数月得知有幸从事我从大学起就一直向往的文字工作,且能到核心期刊任职时,我内心的第一个想法是:我要努力做好这份工作,不辜负伯乐的信任,不辜负上天的垂爱。

来编辑部签就业协议时已经是三月了,校园里鸟语花香。诚予带我参观了我从没来过的武大(大学时只顾着学习,连比邻的著名“武汉大学人民公园”都没去过,实在惭愧)。漫步在落英缤纷的樱花大道,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梅园操场,穿行在书声琅琅的图书馆开放区,我第一次感受到这所名校的热情、浪漫与蓬勃,并深深地为之打动。

如同理想与现实之间隔着鸿沟,初来乍到就被委任挑起法学栏目建设重担的踌躇满志与毫无编校经验且并非法学科班出身的棘手现实,成为我入职之初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所幸的是,咱们学报编辑部是全体编辑在同一间由教室改造成的大办公室里办公,这个绝佳的学习编辑知识的环境对初学者的我起到重要作用。在摸索前行的过程中,编辑部同事给予我很多指导,尤其是如慈母般关爱我的叶老师和素不相识却认定我能胜任这个职务的刘主任。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叶老师总在第一时间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我,而我会拿一个精致的小本子记录下来反复翻阅。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决心和勇气,在同事们的言传身教下,我终于在入职第二年,重新建设了一支百余人规模的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拜访了法学界不少治学严谨、德高望重的杰出学者,通过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结识了资深的编辑前辈们。

法学界权威专家、资深学报主编前辈、青年委员会同仁对我的咨询求教总是力所能及地解答,他们的教导和帮助,让我更加树立了把法学栏目建成综合刊里最好的法学栏目的坚定信心。当然,在这决心形成与奋斗过程中支持我的,还有几经周折、失而复得的诚予。

 

误解与携手

 

入职后的第三年,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普及,微信成了获取学术信息、了解学界动态、联系专家约稿的必备利器,便捷的投审稿系统、美观的编辑部主页、高效广泛的微信传播成了新媒体时代期刊转型之路的基本配置。编辑部里最适合做新媒体相关工作的就是我。在不断试错和改进完善的过程中,两刊第二代投审稿系统、第二代学报编辑部主页、新申请的学报微信公众号终于正式运转。随之,投审稿系统中专家 / 编辑 / 作者端口的界面与功能、审稿全流程各环节的衔接、联系专家作者的邮件短信模板、在线审稿的必填选填项、表单下载与浏览器兼容性等细节问题的处理;编辑部主页上过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学报微信公众号的图文制作、向主流学术公众号的荐稿、浏览所有荐稿过公众号每天的推文、检查有无学报荐稿被采用、转发和向公众号后台纠正文字错误及表示感谢等工作,成了我从 2016 年之后,在日常编辑校对工作之外的主要努力方向。而这些与新媒体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微信上的工作,大多是在下班路上、吃饭时或者睡前进行的。

许是因我吃饭时还在微信或 QQ 里谈工作而被冷落,又或许是担心我走路看手机不安全,诚予对我下班后还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事务的行为非常不理解。许是因工作事务较多力不从心,又许是因不被深爱的人所理解而伤心,我也无心解释。我们两人频频为“是否应随时随地处理新出现的工作”问题而争吵。最严重的一次争吵中,一向脾气温和的诚予摔坏了苹果手机,而我摔坏了一个真的苹果。

解开心结的钥匙是叶主编给的。除了日常工作上的辅导,叶老师常对我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指导,从穿衣打扮到购物下厨,从专业学习到为人处世。因此,在向叶老师倾诉苦恼之后,我陆续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你的‘小男友’是学化学的,习惯了那种走出实验室就彻底放松的方式,所以他不理解编辑的‘只要有手机就能随时工作’的方式”;“多体谅一些,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琐事,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陪着爱人一起成长,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明白你是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但你要明白,他是在较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你将来与他过日子不能让他过得比没结婚前差”。叶老师的教导如同春雨般悄然滋润了我的心灵,也让我逐渐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2017 年 3 月 20 日,我和先生终于为八年的恋爱征程画上圆满的句号,步入婚姻的殿堂。而我的第一件新婚礼物是叶主编送的,那是一颗沉甸甸的金吊坠,悄悄地躺在办公室里我的座椅上,比我过去买给自己的沉好几倍。打开锦盒的刹那我就知道,一定是叶老师送的,因为她有太多这样不留名的温馨之举。

 

弦月与朝阳

 

入职第四年,也就是 2018 年,先生终于即将博士毕业。先生首选的就业目标是高校。勤奋上进、发过 5 篇 SCI 一区论文、形象俊朗的先生在斩获数个 offer 后,出乎意料地告诉我,他最青睐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一本ESCI 收录的英文期刊的编辑职位。

期刊编辑,期刊编辑!听到他的决定时,我既震惊又喜悦。震惊的是,过去不理解我的工作模式的先生,从未真正从事过编辑工作的先生,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与我截然不同的先生,竟然希望在余生与我从事同一种职业;喜悦的是,如此我们将来就能有更多共同语言,能更加理解、体谅和包容对方。

在将喜讯告知叶主编时,她的评语让我更加惊喜——“你先生愿意从事编辑工作,说明他从内心里认可你的职业和表现。你的先生很聪明,即使他跨专业从事编辑工作,将来也一定能做好!”

撰此文时,时值武大寒假开始一周。先生已于月前奔赴华科提前适应编辑部的生活。在先生连夜撰写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高效地搜索补充英文刊新增编委名单的过程中,我已感受到先生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一如他一直以来对学习的热爱与追求。

是的,我相信先生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他虽然不是智商顶尖的,但他如他的名字一般,有着“真诚、给予”的奉献精神;他虽然不善言语表达,但他做任何事情都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他虽然现在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编辑校对训练,但他始终有刻苦学习的执着精神。这些,不正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所需要的吗?所以,我毫不犹豫地相信他,并且将一直支持他,与他共同成长!因为,这是最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