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间曲艺(中部方言》为《贵州少数民族经典遗存大系》之一,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为2017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重点图书,获 2017 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苗族民间曲艺犹如一颗闪烁的明珠在苗族文化的海洋里闪闪发光。
由于苗族民间曲艺故事性较强,有地点、人物、情感冲突等,有些苗族民间文学文集把它归为苗族民间故事;也由于苗族民间曲艺主要是通过唱歌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又有人把它归为苗族民间歌谣。本书作者认为,用苗族民间曲艺的说法比较恰当。苗族民间曲艺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是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说”,要明白生动,是散文。“唱”,要优美动听,往往是较长的叙事诗或抒情诗,是韵文。所以,每篇苗族曲艺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多是散文,中间是散文和韵文相间。
苗族民间曲艺是苗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苗族民间曲艺面临曲亡艺绝的危险。《苗族民间曲艺(中部方言)》的出版对弘扬苗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抢救、挖掘、整理与研究苗族民间曲艺具有重大意义。本书由二十九篇苗族民间曲艺作品组成,用“口语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本书的一大特点是选入了流传于贵州月亮山地区的苗族民间曲艺代表性作品《娣井珅》等。《娣井珅》是苗族民间曲艺第一次搬上舞台的作品,被称为中部方言区第一部“苗戏”。
本书作者:
刘仕海,苗族,贵州台江人,现供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出版著作《苗族语文读本(中部方言)》,获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在《中国民族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贵州农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30 余篇,其中《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
杨元龙,苗族,贵州凯里人,所著《榕江民族风情》(合作)获贵州省民族文学作品三等奖,《祭鼓辞》获贵州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三等奖,《芦笙词》(贵州大学出版社年版)获贵州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奖著作类三等奖和第二届贵州专业文艺奖“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评选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