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有声,万物有应……
一位画家眼中的岜沙
陈红旗画少数民族、画岜沙苗寨,不是肤浅表象猎奇。正像塞尚爱上苹果、梵·高爱上阿尔、高更爱上塔希提岛,他们皆是从深刻的单纯中找到自我,从平凡和普通人身上,以最诚恳的创作来表现他们背后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摘自《典藏》杂志 1999 年第 2 期
偏远的从江县有一个叫岜沙的苗寨,藏在深山丛林中,静悄悄的,寨中各家夜不闭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整个苗寨都是错落的吊脚楼,炊烟与云雾在屋檐和参天古树间萦绕,与世隔绝,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止了。
我想带你到那,给你讲一个一个岜沙故事……
岜沙族群有自己的信仰,他们拜树,把树当作“神”,视自己的生命如同一棵树,他们认为:“人,生不带走,死不带去。”“死人不和活人争地。”岜沙人死后便会将其埋在原始森林中,并在上面种上一棵树,这可能是全世界仅有的树葬文化。贵州有许多村寨还保留着祖先的传统文化习俗,这样的文化与习俗应该受到保护。岜沙文化告诉我们,人类还有另一种生存方式:人与人平等,过简朴的生活,不向自然索取太多。人类可以不依靠现代科技而生活,但不能不依存自然而生存。这是一片没有被现代生活影响的净土,那里还保留着我们祖先的生活习俗,人们还过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多少年后,岜沙还是我们心中那个家园。
“黔疆华彩·第一辑”之《岜沙手记》共20个篇章,记录作者第一次走进岜沙苗寨、第一次见苗族树葬、第一次见证苗族婚礼、目睹最后一次选举巫师的情景……本书图文并茂,作者用油画、素描、手稿、日记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岜沙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文中写实的绘画风格,现实场景的再现以及高度戏剧性的人物神情,把写实绘画拟态状物的要求予以了十分准确的表现,让我们看到画面中富有表现力的那些突显的光影,那些更加强烈的色彩表达以及超现实的情境描述,增强了鲜明的艺术家个人表达的特征。其次,作者的岜沙绘画更为关注场景的叙事性结构,不论是人物群像,还是双人肖像,或是多种人物搭配,以及人物内在的生命感受都通过这些叙事性言说获得了瞬间凝固的力量,强化了这个族群更为深沉的生命品格。这些多元的艺术形态,表现了岜沙苗族同胞的淳朴、宁静、原生而神秘的民风民俗,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至真至纯的艺术再现,再度诠释了贵州苗族村寨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和悠久历史的沉淀,彰显贵州美术教育的鲜明特色。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不难,但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却很不容易。文化是需要传承的,作者用他近三十年的坚持,就是为了告诉读者,告诉我们的下一代,要把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下去。
本书为2017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重点图书,获 2017 年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陈红旗,画家、教授,笔名陈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油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所创作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