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多姿多彩,一直成为苗族人群区辨的标志。
自清代开始,服饰的外型已成为区辨不同苗族种类或支系的一种元素。《百苗图》将各地苗人依照穿着的类型区分为 82 种。在其分类标签下,虽然无法将每一地区服饰整体造型的细微差异标记出来,但却成为以后学者做研究时沿用的系统。前辈学者凌纯声和芮逸夫,都依据服饰颜色将苗族分为五类——红苗、黑苗、青苗、白苗、花苗。
在不同的苗族支系中,其服饰差异很大,从纹饰、色彩、款式到工艺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黔东南苗族表现在装扮上的美感经验,具有以下三种共同特点:第一,喜欢叠穿衣裙且以多为美;第二,崇尚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第三,佩戴造型丰富的银制饰物。整体而言,未成年的服装穿着较为随意,正值适婚的女子服装色彩艳丽、纹饰精致,参加隆重的节日庆典时还会佩戴大量的银饰。步入中年,妇女穿着逐渐素净,采用低彩度的装饰材料,银饰也大量减少。年老以后,衣服以暗色为主,穿着打扮逐渐不太讲究。有些地区进一步以服装形制和纹饰作为识别记号,清楚地标示穿戴者的年龄层和已婚、未婚状态,服装体现在社会秩序维系上的文化功能,清晰可见。
目前苗族现有研究形式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以文化为型,服饰为式,是以文化中的语言、支系发展为主,进而影响到服装形式的分类。另一种是以服饰为型,文化为式,是以服装为分类的主轴,进而探讨苗族文化的演进。
《绰约苗风: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妇女盛装版型之研究》以苗族妇女盛装为主轴,从民族学、人类学、服装学等专业角度,将服饰样本及相关参数以图表形式,对版型结构与群体作交叉比对研究,从服装概论中的象征说、审美说等观点来探讨服饰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而了解除划分服装类型背后的物质层面外,还试图弄清文化内部稳定与变化的力量,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地苗族族群习俗、文化、心理、社会发展的变迁。全书思路清晰、方法简明,对学术文献进行回顾与理论探索,是一部显著的田野调查人类学研究论著,对深入挖掘和解读民族文化与历史内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巩固和推进民族文化自信与自强、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具有积极作用。
本书为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系《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第五辑》之一种。
本书作者:
许晓洁,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与织品;
何兆华,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台湾辅仁大学织品服装学院中华服饰文化中心主任,其研究专长为苗族服饰与文化、中国艺术史、中国服装史、人类学等。
图文:潘莎路
一审:郭晓林
二审:龚晓康
三审:文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