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扼要的好读本 ——读《遵义故事——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的94天》
发布时间: 2024-12-23 浏览次数: 24


《遵义故事——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的94天》

贵州大学出版社


看似平淡,实则用心。这是我读《遵义故事——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的94天》一书时的感受。此书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90页,装帧大方,便于随身携带,随手翻阅,篇幅不大,读来脉络清晰而细节丰富,可谓骨骼强健、血肉丰满。可以看出,主编谢国蕾、执行主编夏晖及各位参与编写的同志,在的把控和的深入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种功夫,正合了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句意,看似寻常,其实最是奇崛难得,写成好像很容易,实际却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我看来是简明扼要。书中的叙述简洁而非简陋,在繁多资料的取舍之间,秉持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宗旨,围绕中国革命在遵义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并由此给遵义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主题,呈现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的一幅幅峥嵘岁月的历史画卷。

书中把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的时、空交代得清楚明白,提供给读者一个完整的阅读框架。比如,在时间上写道,中央红军从19341228日进入遵义余庆县境开始,到1935331日南渡乌江,历时94——“中央红军长征,在遵义94,读者于此可获得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又比如,在空间上,编者十分用心,在书中每篇末尾以红军各部驻地为结尾,既充分展示红军在遵义期间的活动轨迹,又让读者了解红军在遵义都具体到过哪些地方。全书采用日记形式,以遵义为主轴进行展示,有利于读者掌握总体内容和知悉相关的情况。

之所以说简明,是指该书的可读性。有别于大部头,这个故事读本易于阅读,我感到,它符合一般读者(甚至是对这类题材零知识的读者)的阅读需求。其故事的叙述方式,从第一个故事挥师余庆,到最后一个故事再渡乌江,共16个故事,讲述红军94天的战斗活动、军民互动和会议情况,读起来轻松流畅且易于记忆。比如,红军在遵义的多次重要行动,包括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召开苟坝会议、遵义战役、四渡赤水等,在军事行动中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两个旅另10个团,俘敌3600余人等史实,类似于在摆龙门阵中娓娓道来,读者从中获得重要的历史知识。

该书之所以说扼要,主要体现在这个读本的权威性上。编写这类题材的书籍,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严格来说,是需要编者做到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的,这里千万要杜绝的是想当然。最起码的要求是,采用、引用的资料来源必须可靠,书中叙述和表达出来的,都是需要有定论的事件和观点。有绝对把握的资料予以支撑,才能使读者看到、学到必需的权威性的知识。当我看到该书列出的21主要参考书目后,一下子就放心了。这些参考书目出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等,确保了书中内容的可靠性、权威性。

我们看到,遵义在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遵义会议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苟坝会议陈列馆、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展陈提升及数字技术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再如遵义的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将舞台艺术与舞台技术融合,通过巨幕油画、战场硝烟、山水共舞、环绕音效等技术运用,艺术再现伟大转折波澜壮阔的征程——此剧目与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并称贵州长征文化双子星。这本《遵义故事》应是遵义市作家协会对长征文化所作的一点贡献,令人欣喜。

谢国蕾满怀激情地表示,在深入探寻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看历史沧海横流,青史千秋,悟现在浩气传千古,精神励后人,展未来启幕新时代,恢宏前景更催人!夏晖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励我们遵义的青年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我想,这一寄语,不仅是对遵义的青年人,同时也是对当下一代青年人的共同希望。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原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红色文化重点建设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一审:徐  乾

二审:龚晓康

三审:闵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