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有力的脱贫攻坚协奏曲 ——《贵州反贫困丛书》评介
发布时间: 2018-03-01 浏览次数: 444

 

 

虽是数九寒天,贵州大地却生机无限。沐浴着党的十九大的阳光,踏着新时代的鼓点,这片热土处处呈现着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火热场面——3500万贵州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畏严寒、攻坚克难,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迈进。在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上,《贵州反贫困丛书》应运而生、适时出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食粮、注入精神动力。


由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大学出版社联袂出版发行的《贵州反贫困丛书》由三个系列组成:《撸起袖子拔穷根》、《跨越不走寻常路》《春风化雨润无声》三本书均突出反贫困主题,从不同侧面反映贵州扶贫攻坚的发展轨迹,具有可贵的典型意义和实证价值,恰是贵州脱贫攻坚时代交响中铿锵有力的协奏曲。这套丛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规划,堪称扶贫扶智和扶贫扶志的大手笔大制作。

 

  

     一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希望教师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这封热情洋溢、语重心长的回信,像春风春雨滋润着贵州以及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田,特别是参训的贵州教师,更是受到极大地鼓舞和鞭策。


协奏曲第一乐章——《春风化雨润无声》,收录了贵州历届参加“国培计划”学员撰写的文章。这些文章以学习领会、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红线,围绕“教育、扶贫、责任”主题,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火热的情感、动人心弦的故事,真切表达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坚守、对教育扶贫的思考、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对贫困学生的关爱……所有这些,体现了广大基层一线教师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翻阅《春风化雨润无声》,一个个扶贫扶智的故事,一个个诲人不倦的场景,一个个牵动人心的细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黔山峻岭间“教育扶贫拔穷根”的动人画卷。我们仿佛看到,老师们庄严地点动教鞭,神奇的教鞭给那些萌芽着的理想播撒春风春雨。我们还仿佛看到,老师们像一颗颗燃烧的彗星,在迷乱的星空里沿着爱的轨迹跋涉,在一双双眼睛和一双双眼睛之间,在一颗颗心灵和一颗颗心灵之间,用一声声挚爱的呼唤,不倦地寻求无声的光、无形的美、无字的诗。

 

“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不仅仅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的梦想,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省份贵州,必须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劲,奋力补上这个短板,不能拖全国的后腿。

 

不忘初心,感恩奋进。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跨越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如何分析研判扶贫攻坚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未来扶贫攻坚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谋求脱贫攻坚奔小康取得新实效、新突破?这是全省各级干部思考得最多、实践得最多的。


协奏曲第二乐章——《撸起袖子拔穷根》(上下册)汇集了全省80多位县(区、市) 委书记撰写的文章,展示了地方党委、政府带领本地广大干部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总结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可喜成就和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翻阅书籍、细细品味,直感“大珠小珠落玉盘”——


习水路径:思想扶贫拔穷根、易地搬迁挪穷窝、基础攻坚改穷貌、生态扶贫治穷坡、产业扶贫脱穷帽……“十面合围治十穷”;

六枝“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印江经验:整村数村、整乡数乡,区域开发、连片推进;

长顺做法: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益;

威宁实践: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扬长避短;

开阳“兵法”: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三大战役”;

晴隆模式:种草涵养水土,养畜增加收入,发展防灾避灾产业……

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县(区、市) 委书记们都有新的思考、新的打算。浏览全书,仿佛置身于高水平的经验交流会现场。这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以及对未来脱贫攻坚的精心谋划,无论是对于优化顶层设计,还是因地制宜运用于基层实践,都具有可贵的借鉴价值。

 

 

 三

 

协奏曲第三乐章——《跨越不走寻常路》,主要是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贵州的反贫困问题,总结贵州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成果及反贫困取得的经验。这些基于田野调查所进行的多维度研究,体现了我省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扎根乡土、关注民生的学术精神。


随着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纵深推进,城乡“三变”改革稳步推行,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成果丰硕,生态文明建设拓展新境界……如何总结提炼这些重大的实践经验,如何更好宣传推广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成为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跨越不走寻常路》,就是他们交出的精彩答卷。


通读全书,笔者感到宏观把握与时俱进,中观研判切合实际,微观解剖细致入微。宏观把握方面,“总论篇”对“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做法和成效进行系统性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有益的经验启示;“理论篇”主要从理论上分析“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主要内涵、方法论特征、基本路径等问题,梳理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内在逻辑联系。中观研判方面,“专题篇”中的6篇文章主要探讨精准扶贫的“贵州模式”,涉及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党建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领域,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


也许是出于偏爱,笔者认为本书最精彩的是“解剖麻雀”。“实践篇”收录的9篇调研文章,就是对全省各地各部门开展的实践进行“麻雀解剖”,着重研究总结了“迤那‘精准扶贫四看法’”“六盘水农村‘三变’改革”“大数据试验区建设”以及“塘约经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比如,《“塘约经验”:农村改革的创新之路》就是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在客观提炼、详细阐述“塘约经验”核心要义的同时,还冷静提醒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严守底线、防控风险”,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精神。


概而言之,《跨越不走寻常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喜人成就,从理论上总结提炼各地开展的实践探索,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推动扶贫开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引导性和实践指导性。同时,对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课题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文章转载自《贵阳日报》2018年2月28日[A07]版;作者:杨世龙,系贵阳日报评论部主任;图片摄影: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