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志》点校
发布时间: 2020-06-02 浏览次数: 1753

 

  

中国方志历史悠久,在发展进程中逐渐完善丰富。有元以降,以官修方式确立了编纂全国性总志传统,产生了《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大清一统志”凡三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大清一统志”中“贵州志”系黔省专志。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贵州置省,设省之初,仅包括思州、思南诸土司改流区域,以及在黔驿路沿线卫所诸地,面积约 6万平方千米。其后,明、清二朝通过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和行政区划调整诸措施,才奠定了今贵州省雏形。其间有涉黔省行政沿革、形胜、民俗、经济、人文等内容,在康熙、乾隆、嘉庆时编纂的“一统志”中均有详载。故研读清代三部“一统志”成书历程、记载内容差异,揭示其“贵州志”之文献价值,可以深化黔省史地、民族史诸研究。

  

  

总体言,康熙、乾隆、嘉庆“一统志”内容丰富,考订精审,颇获好评。道光年间,黄统在《兴义府志 序》中言:“我朝土宇版章,增其式郭,萃天下郡国以成《一统志》,典至巨也。”清徐乾学亦言:“《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用昭我皇上车书一统之盛,贯穿古今,有裨治理。”徐乾学系(康熙)《大清一统志》编纂者,其言足见“大清一统志”之价值极高。

  

  

《嘉庆重修一统志》编纂于嘉庆十七年(1812 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所辑资料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为断,故称之为《嘉庆重修一统志》。成书背景为乾隆年以来,中国国内情况又有了新变化,如田地日辟、田赋日增、户口日盛、人口日多、物产渐丰、政区变迁、边疆事务等等。《嘉庆重修一统志》的内容是在“康熙志”和“乾隆志”的基础上进行的,增加了“乾隆志”以后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间诸方面变化,同时对前志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如在直隶承德府增加了“行宫”项,在各省统部“田赋”后,增加了“税课”项等等。但与前二志最大区别是对有关边疆国界的内容更加充实详细了。故《嘉庆重修一统志》不仅是嘉庆二十五年以前清代地理总志,也包含了以往各代的地理志内容。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贵州省典籍文献、乡土文献等得以成规模整理出版,成绩很大,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为黔省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类文献的整理,对王朝视野下编纂的有关贵州内容的“志”尤其关注不够,《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志》正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资料性、研读性与学术性兼具,是每一位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工作者的必读物,受到官方、学者的重视,为我们研究清史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志》(点校)一书,作者《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志》为底本,把原本繁体影印竖排改为简体横排点校,不仅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更加便于学者的查阅和引证。本书除了对原本的点校之外,其“一统志”中“贵州志”部分,详细地梳理了与贵州志相关的创作历程及历史流变,清晰地呈现了“贵州志”在研究贵州历史、人文及地理方面的价值,值得研究贵州文化的学者借鉴,是学术界研究贵州史地、人文、民族诸方面的重要史料,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弥补了正史记载不足的特点。需要注意的是,要研究《嘉庆重修一统志》,就得对(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元一统志》等有涉贵州的内容加以系统查阅、认真比对,揭示其间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为贵州文化建设、经济发展诸方面服务。鉴于本书的学术价值,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将其立项为基地课题(JD2013003)给予资助。

  

  

  

点校者马国君,博士,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教授,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中组部西部之光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环境史、民族史的研究和教学,出版专著5部,在《清史研究》《思想战线》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教育部课题、省长基金课题等诸类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