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文丛刻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9-07 浏览次数: 10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55 个少数民族使用着或曾经使用过80 种以上的语言。这些用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彝文古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天文、历法、医药、织造、建筑等内容,是极为珍贵的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宝藏。与其他民族的古籍不同,彝文古籍在近代以前多散落于民间,除了布摩有一些相对集中的收藏外,尚未得到大规模整理,其传承形式主要还是师传徒受,手工抄写流传,知晓这些典籍内容的人相对有限,因此彝文古籍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尤为重要。


《爨文丛刻研究》是王明贵、王小丰对《爨文丛刻》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著作。全书共分为3 章,第一章是《爨文丛刻》总论,主要对《爨文丛刻》的版本、修订、重版情况作总体评述。第二章是对《爨文丛刻》非经书部分的研究。非经书部分是《爨文丛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彝族古代宇宙观、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生动再现了彝族古代历史记述方式,深刻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变迁以及多元文化在水西彝族地区引起的交融互动与思想变革。第三章是对《爨文丛刻》经书部分的研究,从生态人类学、文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等视角,分别对彝族传统仪式中常用的《献酒经》《解冤经》《指路经》《祭龙经》《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玄通大书》《呗麾献祖经》等进行了研究。书中还收入了《爨文丛刻》各种版本照片、古籍对照图片和与本书内容相关的拓片等,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最为难得的是,该书下册影印的原文采用的是“四行对译法”对彝文文本的翻译,包括原文、标音、直译、意译,同时还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原件,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民族古籍整理与翻译研究,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是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丰富多彩的民族古文字所记录的历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不仅能够构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能为建构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爨文丛刻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了解和研究彝学的一部重要古籍汇编,是国内外了解彝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彝族历史和宗教的重要资料,该书的出版定会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支撑。



《爨文丛刻研究》是国家民族语言文字资金资助项目(2017 年),为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项目成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民族学(彝学)重点学科成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创新团队成果。



作者介绍:

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贵州省核心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黔灵学者”,兼任贵州省彝学研究会、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其他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项目11项,其他项目10余项。

王小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师,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民政部、国家民委、贵州省项目等多项。合作成果获省级成果奖2项。

编辑:潘莎路

一审:郭晓林

二审:龚晓康

三审:文  君